糖尿病
Diabetes
糖尿病离我们近得可怕
每10个中国成年人就有1个糖尿病人每3个中国成年人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患者而且糖尿病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有多种并发症可能导致失明、足部残疾、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顾名思义指“尿糖升高的疾病”,然而,这只是最初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其实尿糖升高只是表象,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才是其背后真正的原因!
糖尿病的分类
根据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共分为四种类型,分型主要是根据不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
1、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发生机制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被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出现血糖明显升高。其发病率很低,患病率约为2型糖尿病的十分之一。发病机制除了遗传和病*感染有关外,还和自身免疫有关,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内常存在破坏胰岛的自身抗体,包括例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抗体等。该型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体型偏瘦,起病急,常伴有三多一少症状,有酮症酸中*倾向。患者常需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
2、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我们大多数成人糖尿病都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缺乏。这些患者往往对胰岛素作用抵抗,至少是在起始阶段,但往往是终身存在。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起病较缓慢。疾病初期,甚至整个病程中患者的生存都不依赖于外源胰岛素。尽管其血浆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但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故血糖仍高。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不肥胖的患者也多有腹部脂肪增多。该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友的直系亲属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以免出现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程度常不足以引发受患者重视的糖尿病症状,因而多年得不到诊断,然而他们已处于发生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中了。
3、什么是妊娠糖尿病?
指妊娠期初次发现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其发病机制是妊娠期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得孕妇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出现血糖升高。妊娠期血糖升高与怀孕期间的母亲和胎儿的许多疾病,如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胎儿生长受限、流产和早产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对于妊娠妇女目前推荐24-28周要进行糖尿病筛查,避免血糖升高对母体及胎儿造成不利的影响,妊娠糖尿病母亲生产后还要重新评估糖代谢状况并进行终身随访。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此类糖尿病在临床当中比较少见,诊断时应用专业知识比较多,在此不再具体展开。
(文段来自有来医生)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有些患者觉得血糖升高没有任何不舒服,不予理睬。
事实上,人体并不能长久承受这“甜蜜蜜”的负担,人体细胞长期浸泡在高浓度的葡萄糖中,会诱发炎症反应,损害全身大血管、微血管,导致从头到脚很多种致死、致残的慢性并发症:包括脑梗死、心肌梗死、肾衰竭、失明、足坏疽等等。
因此,甜蜜背后隐藏的并发症才是这一慢病之王的可怕之处,早发现早治疗才是王道。
(文段医院)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会遗传,如果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的人,那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很大。而且,除了遗传,家人之间也很可能互相影响,传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糖尿病在家庭中频繁发生。2.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大于24)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身体自带的胰岛受体数是相对固定的,而体重偏重的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比较多。这会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度降低,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3.饮食不健康长期高热量、高糖、高脂、低膳食纤维饮食,不但容易摄入过多能量,还可能让血糖不知不觉升高。
4.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也会加重身体负担,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升高患糖尿病的风险。5.缺乏运动现在人们经常久坐,缺乏运动。肌肉细胞中的胰岛素受体对葡萄糖反应不敏感,可能会导致血糖上升。
(文段来自丁香医生)
糖尿病的预防
高油高糖饮食、久坐生活方式、生活压力过大、肥胖等均是糖尿病易感因素,且发病越来越年轻化。因此,预防糖尿病发生需要“管住嘴,迈开腿”,做到合理膳食、积极运动、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悦。
一旦确诊糖尿病,则要做好血糖监测、规律服药,主动多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文段医院)
图片
来源于网络
文字
来源于网络
文字整理及排版
连心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