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梗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脑梗后气虚血瘀怎么办,医生教你一方 [复制链接]

1#

脑梗即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中老年人多发此病。

中医所说的“中风”即指脑梗。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中风发病突然、变化迅速,且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

中风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中风急性期即中经络,病在经络,伤及脑部脉络,病情较轻,患者会出现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肤不仁为主要症状但是不出现诸如胡言乱语、神志昏蒙不清等神志异常表现;中脏腑则已伤及脑髓,在主要症状的基础上加之神志异常表现,表示病情较重。

气虚血瘀型中风属于中经络证之一,在脑梗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出现。中风之后,正气亏虚,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而无力统率推动血液,导致血液留于脑脉中阻滞不前,发生中风。气虚与血瘀经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脑脉瘀阻,不能濡养筋脉肌肉,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血瘀,舌体失去滋润濡养,则语言謇涩;气血不能滋润肌肤导致肌肤不仁、面色无华;气虚失于固摄,则流口水、小便频数、大便溏薄、遗尿失禁、自汗、心悸;可见气短乏力,舌质暗淡或舌头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舌苔腻,脉缓无力。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代表方,出自《医林改错》,气虚为本,治以益气扶正;血瘀为标,治以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补气为本,活血通络为辅,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若心悸、气短、乏力明显,加党参、太子参、红参;若肢体肿胀或麻木、刺痛等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鬼箭羽、鸡血藤;若肢体拘挛,加水蛭、桑枝;若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上肢偏废者,加桂枝、桑枝;下肢偏废者,加川断、桑寄生、杜仲、牛膝。临床遵医嘱服用。

补阳还五汤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生黄芪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助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注意: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痊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如何预防脑梗(中风)?

由于中风的发生多是以内伤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体态肥盛为主,所以正常人应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性干预措施,如尽量避免外或内的情志伤害、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劳逸结合、劳逸有度、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坚持适当运动等,以减少中风的发生风险。

对于已经罹患中风的人,应当积极采取治疗性干预措施,以预防中风再次发生和中风后痴呆、抑郁、癫痫等继发病证的发生,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

另外,家属的陪伴和调护也很重要,对于中风急重症患者说话、翻身、咳痰、进食、大小便均不能自主的情况,患者家属宜采取针对性调护措施:

1.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发现不对劲应积极抢救,以促进病情向愈,减少后遗症。2.采取良肢位卧床休息,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神、气息、脉象等情况,若体温超过39℃,可物理降温,并警惕抽搐、呃逆、呕血及虚脱等变证发生。

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口腔、皮肤、会阴等部位感染。

4.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可采取针灸、推拿及相关功能训练,如语言、运动、平衡等训练,并指导病人自我锻炼,促进受损功能的恢复。

如果你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困扰或者以下的症状表现,可以点我名称,进主页私信我,让我这个专业的医生来给你辩证解答:

1.脑梗死。主要表现为偏身瘫痪、偏侧视力下降、偏身麻木、说话不清

2.脑出血。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不清、抽搐等。患者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3.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的症状主要为头痛,表现为突然、剧烈和持续性头痛,经常伴有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被称为小中风,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言语障碍、黑矇、眩晕等症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