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梗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正厉害的人,是拥有无谓的勇气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hunan.ifeng.com/a/20170626/5773085_0.shtml

金句分享:

1.人之所以不去改变生活方式,是因为在不断地下决心不改变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2.虽然在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会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但最终做出选择的还是自己。

3.父母的课题就是引导孩子尽可能地为人生做好准备,以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4.发现自己的优点,也就是发现自我价值的时候,人才能获得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

5.当自己的行为动机并非出于私利私欲,且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对方或者对更加广泛的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人才能感到自己有价值。

6.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忘记自己,考虑他人。必须得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对于想要做的工作必须全力以赴。

/01

自由的精神

幸运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在因素,而幸福则不依赖外在因素。当我的母亲四十九岁因脑梗死病倒的时候,我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看着半身不遂,不久便丧失了意识,只能躺在床上的母亲,守在病床前的我就一直在思考人到了这个时期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即便有金钱或荣誉,倘若动都动不了,那些东西也起不了任何作用。我自己因心肌梗死病倒的时候也产生了同样的想法。依赖于金钱或荣誉之类的外在因素,并且也幸运地得到了这些东西的人,一旦生病并明白这些东西无效的时候,或许就会丧失生存的喜悦。至少,如果仅仅只有这些外在因素,人并不会因此而自动获得幸福,它们还有可能让人陷入不幸。

被称为汲取了苏格拉底思想的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没有任何财产,平日就住在一个废弃的酒桶里。即便如此,他还有一个用来喝水的碗。某日,第欧根尼看到一个孩子用手掬水喝。第欧根尼惭愧地说“我不如这个孩子”,然后就将自己仅剩的那个碗也扔掉了。

那么,这是否就代表我们可以将自己拥有的一切都舍弃掉呢?或许并非如此。虽然有点儿偏离话题,但我还是想在这里介绍一下《圣经·新约·马可福音》里的这个故事。

某人问耶稣如何能够获得永生。耶稣告诉这个人说要遵守一些戒律,比如,不可杀戮、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伪证、不可强取豪夺、必须孝敬父母等。那个人说:“这些戒律我从小时候便一直严格遵守。”于是,耶稣又对其说:“还有一点做得不够。回去之后变卖自己的财产,然后去救济穷人。”听了耶稣的话,他的神情顿时变得忧郁不安,悲伤地离开了。因为,这个人的产业有很多。在这里,耶稣所说的或许并不是仅仅作为形式去卖掉所拥有的财物。当然,这个故事也是在批判这个人只是为了获得永生而在形式上遵守其他戒律。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里还写到过某位律法学者问耶稣如何获得永生的场景。对于这个问题,耶稣回答说:“去爱你的邻人。”对此,律法学者继续问耶稣:“我的邻人是谁。”耶稣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讲了下面这个撒玛利亚人的例子。

有一个犹太人遭强盗袭击倒在了地上,从那里走过的神父或路人都假装没看见。但是,只有一位撒玛利亚人走上前去照顾他,将其带到旅馆并为其支付了房费。讲完这个故事,耶稣对那位询问永生之法的律法学者说:“去吧!你也去做同样的事情吧!”

耶稣在这里并未对邻人之爱做出定义,而是举出了一个范例,这一点很重要。

“耶稣并没有以伦理规范的形式来宣教神的意志,说一些在什么条件下对谁必须做什么事情之类的戒规。他的思想既不是法律也不是伦理。”

如果有人问阿德勒何谓共同体感觉,恐怕他也只能像耶稣一样回答吧。阿德勒说,没有经验的治疗者有时会对患者说些“你没有共同体感觉”“你不关心他人”“你有自卑感”之类的话,讲授一些个体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但这只能是一种有害做法。阿德勒所讲的下面这件事让我想到了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有位老妇人在要去乘坐公共交通的时候,脚下一滑摔倒在雪中,怎么也起不来了。但是,很多人都是匆忙从她身边走过,而没有去帮助她。终于有一个人走过来帮助她。在那一瞬间,有另一个人也飞奔过来。期间,他一直躲藏在某个地方。“终于有个令人钦佩的好人出现了。我在那里站了五分钟,就是想看看是否有人会来帮助这位老妇人。你是第一个走过来帮她的人。”这个人错在哪里,或许非常明显。

重新回到第欧根尼的故事,这里想要说的实际上并非舍弃形式上的财物,而是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获得精神自由。关于第欧根尼,还有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说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拜访第欧根尼的时候的故事。亚历山大继位马其顿国王之后,被推举为征伐波斯的联盟统帅,很多政治家或哲学家都前来祝贺,但当时正生活在科林斯的第欧根尼根本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