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好发部位为基底核区和丘脑区,也可发生于脑干、小脑等区域,可多发。
上图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发出的穿支小动脉,供应尾状核、丘脑、内囊区域
病理改变为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约1个月形成软化灶,腔隙灶直径5-15mm大于10mm者有时称为巨腔隙灶。临床表现可有轻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或障碍等局限性症状。梗死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总体认为症状轻而且局限,预后也好。但个别严重者可发展为多发腔隙梗死,使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损害,病灶可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痴呆、延髓性麻痹等。相当一部分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1、CT平扫基底核区或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为10-15mm,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4周左右形成脑脊液样低密度软化灶,同时出现病灶附近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等局部萎缩性变化。
CT显示左侧丘脑斑片状低密度影,无占位效应
左侧丘脑、左侧基底节区小片状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梗死后3天-1个月可发生均匀或不规则形片状强化,第2-3周最明显,形成软化灶后不再强化,并难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软化灶相鉴别。
2、MRI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没有占位征象。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比CT更敏感,能发现CT上难以显示的小病灶(8mm),尤其是DWI检查更有利于检出早期腔隙性梗死灶。
DWI显示右侧内囊区域肾形高信号影,ADC像上低信号表现,诊断为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
基底核区、丘脑区或脑干类圆形小病灶,在CT上呈低密度,在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结合病史,可以诊断。腔隙性梗死有时难与小囊肿、血管周围间隙鉴别,需结合临床,必要时可行增强扫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