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梗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26岁小伙接连遭遇两次脑梗死,细查发 [复制链接]

1#

今天(10月29日)是第14个“世界卒中日”。

一说到脑卒中(俗称脑梗死、脑中风),大多人会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专病”,且往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因素。

可最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了一个年轻的小伙,才26岁的他接连遭遇了两次脑卒中……

年轻小伙遭遇脑梗送医抢救

小刘今年26岁,平时工作繁忙,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3个多月前的一天早上,起床后的小刘突然感觉自己左侧面部有轻微的麻木感,对着镜子看到自己嘴巴有点歪。

小刘想,自己平时身体很好,又没有任何“三高”等疾病史,因此压根没觉得自己有遭遇恶疾的可能,自认为因过度劳累而得了年轻人常见的“周围性面瘫”。

恰逢公司业务繁忙,医院,只在药店买了点治疗面瘫的药吃,两三个星期后这些症状确实也慢慢消失了。

然而在不久的前一天,正在上班的小刘在一阵剧烈的咳嗽后,突然右侧手脚不能活动、讲话口齿含糊……

同事见状,忙拨打,并送其至医院急救中心。

医院脑卒中中心急救团队接诊后,第一时间在专科查体及头颅CT等检查作出评估,明确小刘是得了“脑梗死”而且病情比较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很有可能将终生卧床。

我们分析认为,3个月前小刘发生的那一次面部麻木和口角歪斜其实就是一次脑梗死,只不过影响的范围比较小而已。

3个月内发生两次脑梗,若发病原因没查清楚,这次救过来,患者很可能再次发生脑梗死。

——医院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李盈枝

在排除了禁忌征后,脑卒中中心的接诊医师在30分钟之内给小刘进行了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所幸,因及时送来抢救,经过溶栓药物,小刘恢复得非常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地行走了。

手术后,医生为小刘安排了一系列检查,终于在右心声学造影时明确了小刘存在心脏卵圆孔未闭。而这正是年轻的小刘反复发生脑梗死的“罪魁祸首”。

网络图

最终,小刘在该院多学科联合的诊治下,由心血管内科专家为小刘修补好了心脏上的这个“漏洞”,将再次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来医院探望的同事们得知小刘患病来龙去脉,打趣道:“平时看你有时一根筋,有点缺心眼,想不到心脏还真是有一个洞眼啊!”

不明原因头痛反复别掉以轻心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耿昱教授提醒,当发生反复不明原因的偏头痛、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又缺乏易患因素(高血压等),要警惕,医院进行正确的干预。

耿昱教授介绍,卵圆孔是心脏左右之间间隔膜上中间位置的一个孔,是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

网络图

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肺部没有开放,所需的氧气都来自于妈妈的肺部。这时候宝宝的静脉血不能通过肺部,便是通过卵圆孔直接从右侧心脏进入左侧心脏,进而供应大脑、肾脏等全身各器官。

出生后,肺部开放,静脉血大量通过肺部,心脏压力减低,大部分宝宝的卵圆孔会立即融合,部分宝宝在1岁内缓慢融合,若是3岁还没有融合则为卵圆孔未闭。

在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偏头痛、减压病等密切相关,风险为正常人高不少。

我们每年都有接诊卵圆孔未闭致脑梗死的病例。

医生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内卵圆孔处于左向右分流,只有当咳嗽、大笑、打喷嚏、深呼吸等情况下,才会发生卵圆孔右向左分流。

若此时静脉系统有血栓或心腔内有原位栓子,就能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心系统进入左心系统,进而导致体循环栓塞,即出现‘反常栓塞’。

像小刘,就是连续的咳嗽导致胸腔内压力增大,使得这些反常血栓堵住了脑血管,出现了脑梗死。”

医生提醒,发生过血栓事件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其再发的危险性很高。心脏介入手术封闭开放的卵圆孔,能有效降低患者反复脑梗的发生率。

对于年轻人不明原因的脑梗塞,建议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来诊断,发现脑梗塞存在卵圆孔未闭,则应考虑行心脏介入封堵治疗。

END

来源:西湖之声

编辑:王高云

↓↓↓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在南京』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