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迟晓冬,苗树川,李晓红
脑梗死患者中20%~25%为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LI目前被认为主要是分布于位于大脑及脑干深部非皮质区的小梗死,其梗死灶的直径多在2~15mm之间,最大不超过20mm。尽管大部分LI导致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是LI仍可导致部分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目前认为LI的主要病因是长期高血压导致的相应区域的小动脉玻璃样变,少部分LI的病因是糖尿病。随着颅内血管影像学的进展,研究者发现部分LI患者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穿支开口闭塞。目前关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脑梗死(NALI)患者的病因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NALI患者可能的高危因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了年1月-年12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连续入组。纳入标准:①新发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包括既往有脑梗死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确认,发病时间3d内;②孤立的梗死灶,直径15mm;③就诊前未曾服用降脂药物。排除标准:①头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相应上一级责任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②心房颤动患者。
研究方法:患者MRI影像由两名神经内科主治以上级别医师共同阅片,确认梗死的大小及部位,将梗死出现在脑内的部位划分为:脑叶深部、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小脑及脑干5个部位。
本研究分析了NALI患者中性别比例,以及吸烟(吸烟10支/天,持续吸烟时间10年)、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5.2mmol/L)、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3.12mmol/L)患者在总患者中所占的比例。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一般资料:研究共收集了例符合标准的NALI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41例,年龄39~88岁,平均(67.1±1.1)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63.8±1.3)岁,女性平均(72.2±1.8)岁。男性的发病年龄早于女性(P0.01)。
NALI脑梗死部位的分布:在脑叶深部、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小脑及脑干5个部位中,发生在基底节区的NALI患者最多,为55例(51.89%);其次是脑叶深部18例(16.89%),脑干及侧脑室旁分别为17例(16.04%)和12例(11.32%),小脑所占比例最小,仅4例,占3.77%。
NALI性别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NALI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8∶1,去掉吸烟患者21例后,男性NALI患者为44例,女性NALI患者为41例,男女比例为1.07∶1。本研究中的吸烟患者全部为男性,共21例,占所有男性患者的32.31%,男性患者中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1)。
NALI可能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中,高血压患者76例,所占的比例为70.75%。2型糖尿病患者51例,所占比例为48.11%。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9例,所占比例为36.79%,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42例,所占比例为39.62%。
讨论
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LI的诊断率不断提高。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玻璃样变被认为是LI的主要病因。然而LI是由影像学梗死灶的大小确定的,未结合血管影像学检查。因此,单纯基于影像学的LI范围应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动脉玻璃样变性导致的LI。本研究依据颅内血管影像学,除外了动脉粥样性穿支开口闭塞所致的LI,分析了NALI在脑内不同部位的分布以及其可能的高危因素。
与单纯性LI的高危因素相似,本结果提示高血压病可能同样是NALI患者的主要病因。与传统认识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在NALI患者中的比例较高,达48.11%,该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可能在NALI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分析了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在NALI患者中的比例。通常认为高血脂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但本结果提示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同样可能在NALI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与LI的相关性不高。此外,关于高血脂如何导致NALI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在NALI患者中的性别比例分析中,同既往研究结果类似,男性患者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并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然而去除吸烟因素后,二者数量基本相等,而且男性患者中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这提示吸烟可能在男性NALI患者疾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研究应用MRA作为评价颅内血管硬化的工具,相对于颅内血管CT造影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A在评定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时,其精确度可能相对较低,但该检查患者的依从性较高且风险较小,临床资料相对容易获得。另外,本研究为横断面描述性研究,无法提供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高危因素与NALI相关性的直接证据。因此,进一步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对于确定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与NALI的相关性仍然十分必要。明确相关高危因素对有效预防NALI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卒中杂志,年第13卷第9期
往期回顾
世界卒中日丨“预防卒中,你我同行”
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春天真的来了吗?
三七总皂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例临床分析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有症状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