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之前,只有柔性医院工作过,我们是第一批为期一年半的医疗人才,希望能利用医疗技术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医院留下带不走的医疗技术”,抚顺援疆医生张馨说。今年3月进疆以来,4名抚顺援疆医生帮助*生医院创设脑卒中中心,在中医诊疗方面填补技术空白。
发挥中医优势解决医疗难题
“中医在部分疾病的诊疗上,拥有独特优势,很多西医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问题,中医用‘调理’的治疗方法,能够使患者康复”,已经从医20年的中医内科医生张馨举了例子:“有一个男孩,不管天热不热,都特别容易出汗,平时特别烦躁,各种检查都做了,指标也都正常,查不出来原因。他母亲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找中医治疗,吃了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出汗的情况明显改善”。张馨说,中医不是所有疾病都能解决问题,但有些疾病通过中医治疗,效果确实比较明显,“有一名男患者,胃病十多年,胃镜肠镜都做出了,没查出来什么病因,通过吃中药,症状缓解了不少”。医院,中医已经有了一定的声望,来看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张馨出诊的时候常常午饭都没时间吃,患者通常是一个人治好了,一家人都来治疗,就这样口口相传,让九师中医声名远播。
张馨说,她特别希望加大中医援疆的力度:“中医多了,患者的选择就多了,效果会更好,中医治疗也会被更多的患者认可。”张馨说,当地患者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肝胆疾病患者比较多,西医通常采取摘除手术治疗,而吃中药也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同时对患者身体的损伤也可以大幅降低。
创建脑卒中中心与“死神”赛跑
今年11月中旬,九师脑卒中中心顺利通过兵团卒中中心现场评审工作,填补了九师医疗的空白,而其中就有援疆医生*忠华的辛勤付出。谈到建立脑脑卒中中心的紧迫性,*忠华说:“当地患者尤其是哈萨克族牧民,由于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原因,患脑梗死的风险很高,而快速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大幅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卒中中心建立后,能够通过绿色通道让治疗各环节的衔接更加紧密,为患者节省治疗时间。”
今年3月进疆以来,*忠华除了日常的病房及门诊工作外,开展院内相关科室脑卒中识别及急救培训五次,科内医生护士关于静脉溶栓、急性脑卒中的鉴别诊断等知识的培训十余次,多次召开科内静脉溶栓的得失及总结分析会。医院静脉溶栓治疗最多的一年,“科室目前已经开展静脉溶栓22例,这个数字几乎是去年的一倍,”*忠华说。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忠华说希望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基层医生和患者知晓迅速溶栓治疗的重要性:“我入科以来共接治急性脑梗死余例,静脉溶栓20多例,远低于我国静脉溶栓的比例。”其实这一年来,*忠华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工作,在“脑卒中日”期间,他利用十天时间马不停蹄的形成多公里对各个团场的进行脑卒中宣传周义诊、脑卒中的高危人群的筛查、急性脑卒中防治、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获益风险的宣传工作,还开展了院内全体员工及团场员工的脑卒中识别、脑卒中急救知识培训等工作。
*忠华说,一个脑梗死患者倒下来,通常就是一个家庭倒下了,他希望通过诊疗让更多的家庭延续幸福。
填补技术空白规范操作流程
援疆医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当地带来新理念、新技术,很多成熟技术应用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减少病痛,花费上也能节省不少。
王骥是一名工作经验20年的中医骨科医生,他带来的是手法复位的技术,“比如说桡骨远端骨折,医院一般都是手法复位,医院以前多采用手术治疗。其实手法复位治疗好处很多,首先是不开刀手术,只需要复位后简单固定,对患者伤害小,再有就是花费比较少,复位一般只需要几百元,手术治疗可能需要几万元的费用,相差可能达到上百倍”,王骥说,手法复位其实有一定技术要求,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实际操作,医院希望这种技术能够推广,造福更多患者。
普外科医生张润泽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相关的规范与流程上,“比如说手术指征,内地发达地区手术指征把握比较严,这边相对宽泛,一些外科病疾病都通过手术治疗,其实可以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这样对患者伤害更小。”张润泽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当地医生交流关于手术指征的把握尺度,推动相关诊疗流程的规范。
因为饮食习惯的原因,当地居民结石的患者不少,尤其是肝胆结石和肾结石,张润泽除了治疗外,还会给患者提出相关生活建议,避免结石复发。
援疆生活已近一年,4位抚顺援疆医生感慨不少,从生活气候适应到饮食上的调整,还有对家乡和家人的牵挂,但他们从未后悔:“能来九师,与当地医生交流共进,很荣幸,能造福当地患者,很幸福,能推动医疗水平进步,很骄傲”。
来源:辽宁援疆前指宣传文化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