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五一劳动节”大长假的前一天,有一个“国际不打小孩日”。4月30日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会通过各种活动倡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
这可不是说,咱今天不打孩子,明天再打。孩子怎么管教,也是有讲究的!
年4月20日,香港5岁女童被虐待致死案,终于在香港高等法院宣判。女童的生父及继母因谋杀罪分别被判处终身监禁,女童的继外婆因涉及两项残暴对待儿童罪,被判处监禁5年。
(图片来源:香港01新闻网)
5岁的妹妹及8岁的哥哥,在亲生父母离异后,随父亲搬至新妈妈家中生活。年1月8日,5岁的妹妹陷入昏迷,被送院时已没有了生命迹象。
(图片来源:香港01新闻网)
直到此时,这对兄妹这5个月的遭遇才被揭发出来。他们在与继母同住期间经常被拖鞋藤条等打,没有足够食物,甚至被连续饿3天。妹妹去世前一天被迫被父亲“飞高高”时,多次被抛至头撞到天花板。
医生报告指女童因身体多处细菌感染,败血病死,她与兄长身上各有逾处伤势。亲父与继母被控谋杀,同住的继外婆亦被控4项虐儿罪。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今年4月15日,山西“继母虐童案”在朔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庭审中,被告人王某蓉在看守所以远程视频的方式受审。
王某蓉在庭审中辩称,仍然自己对受害者朵朵只是“教育式打骂”。而快一年过去了,现在的朵朵仍然处于无意识的植物人状态。
(年急救状态的朵朵)
(图片来源:新京报)
年5月14日,山西女孩朵朵因头部重创昏迷,被送医院抢救。
医院年5月26日出具的诊断证明书显示,朵朵头部硬膜下血肿,弥漫性脑肿胀,存在大面积脑梗死。同时,身上会阴部、臀部、双侧大腿内侧有多处皮肤破溃并伴有感染,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贫血。
(图片来源:新京报)
大多数人都明白,对孩子进行严酷体罚(虐待儿童),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也违反了法律。但小孩子自带闯祸体质。当自家娃犯错时,也请你千万控制住你自己!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我为啥不能打小孩?
人一发起了脾气,很难控制自己的力度。而相对于成人来说,孩子则属于弱势群体。所以,你自己以为的小惩大诫,可能对孩子来说,会产生极大的伤害。
生理伤害,或致残!
暴力击打会给孩子带来非常严重的生理伤害。比如这些我们打起来很顺手的地方,对孩子来说其实都很危险——
头部及周边
头很重要且脆弱,受到强烈击打后会产生很多不可逆的物理伤害……
脑震荡(击打太阳穴)呼吸暂停(击打后脑勺)耳神经损伤(打耳光)鼻粘膜损伤(捏鼻子)耳鼓膜损伤(拧耳朵)牙齿脱落牙床变形(击打嘴部)屁股和腿
这个部位看起来肉多,其实分布丰富的坐骨神经。而且,如果打的部位没控制好还可能会伤到腰,造成严重损伤。
后背
别看人的背宽厚抗揍,但其实是主神经系统(脊柱)的关键部位。后背受到严重击打可能会损伤脊柱,造成瘫痪。
智商、情商,双受损!
“世界不打小孩日”不仅仅是反对体罚,同样反对类似忽视和责骂的情感伤害。
中国科学院儿童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教授表示,语言上或者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和体罚一样,可导致儿童出现终身的社会、情感和认知障碍以及危及健康的行为。
一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研究发现,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常挨打的孩子好。
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打不能打,骂不能骂,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家长还管不管?
不能打,也不能骂?
那孩子给你,你来管!
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一位老母亲。她辅导孩子写作业,结果双双抹泪,俩母子委屈得一起哭。
还有一位老父亲,大晚上拎着扫帚柄,对听不下去的邻居隔空喊话:“别劝我小声!你行你来!”
我们都晓得孩子还小,可我也不是白素贞啊!我没法生完孩子不管不问,18年后孩子就能自己考个状元回来。
碰到这种情况,你说怎么办?!
犯错处理4步走,有效惩罚!
有效惩罚首先要有三大原则:
适度原则——过犹不及鼓励原则——正向关怀教育原则——就事论事在遵从以上3原则的基础上,当孩子出现一件你预期之外的错误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处理:
客观描述错误
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或客观事实,如:“你在学校里和同学打架”或“你不遵守校规”。
让孩子承担后果:
孩子应承担行为所造成的相应后果,如“你要向同学道歉”,“赔偿要从零花钱里扣”等。
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并教一些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和孩子共同约定规则
要和孩子约定,如再犯,除了要承担后果之外,还需要接受一些额外的“惩罚”。
“惩罚”方式有很多,注意4点!
我们经常会说孩子“记吃不记打”,可见孩子反复犯错很正常。而当孩子再出现同样的错误时候,我们处理公式则可以调整为:
为什么一定要“惩罚”?
因为它除了可以加强规范孩子行为的强度,还能让孩子在负责的过程中学会承担,从而产生更多的责任感。
惩罚不等于打骂!
对于小孩子来说,做家务、警告、罚款、体育锻炼、限时反思、写检讨等等,都是有效的惩罚方式。针对不同的错误、不同的场景,甚至孩子不同的弱项,可以使用不同的“招数”。
有4点必须要避免!
“量刑”要适当——不能太轻易就达成目标,也不能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拒绝挖苦讽刺翻旧账——这些非理性行为并不能加深惩罚的印象,反而会起副作用犯错的惩罚要及时——这样印象才深刻不能罚完了又赏——不要事后“减刑”或补偿,这样只会让孩子模糊对与错之间的界限。以上这四点一定要注意,否则罚了也白罚,让“惩罚”失去应有的效果。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也称“无巴掌日”。
让我们对待孩子,
多些倾听,多点耐心,
别把“为孩子好”,
当做动手的借口!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信息来源:新京报,央视新闻,香港01新闻网
参考资料: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李佳苏彦捷《心理科学进展》年第1期《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王敏来源:知网《人体六个部位最脆弱》赵双双来源:掌桥科研《儿童意外伤害及预防对策》张美丽《现代护理》年第6期《教育孩子时哪些部位不能打》年10月亲亲宝贝网站《心理应激与相关心理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尹文刚,林文娟本文转自:上海育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