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阿姨脑梗后从轮椅束缚到行走自如
猜猜看她用了多长时间实现?
一个月,增加下肢肌力
两个月,实现辅助站立
三个月,完成独立行走
一起来看看德国神经康复模式是怎样帮助她的!
尊重患者意愿,驱动患者积极参与
1
82岁吴阿姨因高血压引起的脑梗死(恢复期)被收入由霁达康复支持的SIMC康复医学科,入院前吴阿姨存在不少问题,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手指精细能力较差,本人非常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到患病前独立买菜,和闺蜜逛街的状态。
廖华
SIMC康复医学科
康复医生
SIMC康复医学科廖华医生介绍,在德国模式中,患者的主观意志对康复周期的长短和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是医疗团队为患者制定康复目标的重要参考维度之一。因此,吴阿姨的整体康复计划是团队参考她的个人意愿制定的。
治疗团队为她制定以强化下肢肌力为主,增加步态平衡训练,以及辅助性器械训练的康复计划。同时针对上肢精细活动较差,加强了上肢精细和手功能的训练。除此之外,还在康复治疗中增加了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从坐到站是0到1的改变
2
入院评估发现吴阿姨的下肢肌力极弱,不能独立站立,吴阿姨觉得自己可能再也没办法站起来了,心情很沮丧,所幸的是,她的坐位平衡能力较好。开始时康复计划主要以转移训练和ADL训练为主,增加患侧负重能力,从辅助站立逐渐过渡到独立站立。
桑贤明
SIMC康复医学科
治疗师长
治疗师长桑贤明谈到,从坐到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是从0到1的转变。需要不断鼓励患者去完成一些转移活动,并且教会她做一些自我训练的方法来增加下肢的训练,例如臀桥练习,让患者觉得她自己可以推动治疗的进程。
一个月后,吴阿姨可以扶东西站立,还加入了站立平衡小组,治疗团队采用了BergBalanceScale量表进行评估,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吴阿姨的平衡能力大大提高,综合评分由最初的20分提升到了40分。与此同时,治疗师增加了步态训练,吴阿姨急切地盼望着自己能走起来。
如吴阿姨所愿,在第三个月,吴阿姨开始了步态训练,包括下肢的主动活动以及一些跨越障碍物的训练。此外,治疗团队帮助她模拟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步行场景。吴阿姨在出院之前已经完成了独立行走的目标,并且能够跨越和拾取一些简单的障碍物,对回归正常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大的帮助。
沟通、陪伴和鼓励让康复事半功倍
3
考虑到吴阿姨下肢肌力弱,在床上生活不方便,护理人员除了进行常规的预防压疮皮肤护理外,还做好了患者的良肢位摆放管理,避免造成肢体畸形。
李艾莲
SIMC康复医学科
护士长
护士长李艾莲谈到,吴阿姨入院时出现了紧张、失落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护理人员想出了一些对策:一方面加强沟通,通过陪吴阿姨聊天来舒缓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其他患者的成功经验,给予她信心。医疗团队引导吴阿姨做击鼓、打牌和下跳棋等她非常感兴趣的文娱活动,这种既能满足爱好又能带来愉悦感的治疗手段,可以充分调动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阿姨渐渐看到了切实的效果,经过三个月的住院康复,她的下肢肌力得到了改善,由入院时1级提高到了4级,可以独立行走了。除此之外,吴阿姨的上肢精细功能也有所提高,可以打牌、画画、折纸和绣花了。当知晓这些训练对回归正常生活有很大帮助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加积极向上,也体会到了主动参与治疗的乐趣。
考虑到吴阿姨是一位年纪稍大的患者,她的主要日常是居家活动,所以治疗团队特别针对“防摔倒”制定了一套训练方案。家里的环境会有桌椅、沙发等可能会对患者造成危险的物品,治疗团队在训练中就要教会她如何在狭小空间中移动,如何避开障碍物,如何从地面上捡起某样东西,并且利用移动过程中的抛接球训练,帮助吴阿姨提高平衡能力及跨越、躲避障碍物能力,锻炼反应速度,让吴阿姨在出院后可以顺利的回归到正常生活之中。
短短三个月,吴阿姨从不能走路的黑暗中顺利走出,带着满满的感谢,回归到了原来的生活,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生命其实很精彩,只要勇于迈出第一步......
编辑:石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