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年老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
(2)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
(3)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来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4)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发为本病。
(5)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
(6)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可导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而发为中风。(二)病机
1.病理变化
本病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2.病理因素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病理因素不外风、火、痰、瘀、气,其中风有肝风、外风;火分肝火、心火;痰有风痰、湿痰;瘀为血瘀;气分虚实,虚证有气虚,实证有气逆、气滞。这些病理因素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肝阳上亢,水不涵木,化风化火。
3.病理转归
本病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而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后遗难症。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伴神志障碍;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症,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中脏腑者病情危重,但经积极抢救治疗,亦可使患者脱离危险,神志渐趋清醒,但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邪留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多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一般恢复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