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统计,我国每年死于脑梗死的病人达两百万。如果把24小时分离,平均在12秒内就有一人确诊,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亡,这已成为我们国家第一位的死因!脑梗塞以中老年人多见,但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供血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上,脑中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缺血性卒中,另一种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出血。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很高,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祸首”之一。
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工作等原因,脑梗死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所以对于脑梗的预防尤其重要。
脑梗也会挑时间?易发脑梗死的九个时段
1、早晨起床的时候
人的血压受生物钟的影响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人们在晚上入睡后,血压会自然降低,血流速度也会变慢;当凌晨2时至6时,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加,红细胞压积以及粘度都相对增加,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
晚上熟睡时补充水分也不及时,肾小球对血液的滤过仍然存在,导致血浆丢失,血液变得更加浓缩,粘度增加,因而容易发生脑梗死。
2、便秘时
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引起颅内血压升高,进而引起血流加快,此时血管内的斑块有可能破裂,进入脑部血管后就会引起脑梗死。此外,血流速度增加还会导致颅内代偿性血管收缩,也会导致脑梗塞。
3、午睡时
每天中午11点30分左右,体内激素分泌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血压、血糖波动幅度也很大,人的情绪也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较大波动。因此,这也是脑梗死突发的诱因。
4、熬夜
长时间熬夜,会使交感神经异常长时间保持兴奋,进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诱发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
5、换季时
脑梗死虽然在一年中的任何一段时间都可以发病,但在季节变化较大时,则是脑梗死的高发期,如:湿度、温度、气压等都有较大变化的时候。因此一年中一般会有两个发病高峰,即秋冬、冬春季节。
6、凌晨
人在熟睡的时候血液流动速度较慢,所以血栓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在日常生活中要仔细观察,测量血脂、血糖、血压等情况,睡前要按时服药。
7、情绪波动
当情绪波动较大时,如过度紧张、长期压抑不良情绪、精神刺激或情绪郁闷等都是诱发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也是脑卒中的前兆。因为脑梗死是一种起病较快的疾病,长期的情绪不稳定会引发脑梗死。
8、酗酒
酒精可抑制脑垂体的抗尿素分泌,从而引起排尿增多,引起脱水。血流因而发生浓缩,有效血量和脑血流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加速脑血栓形成。
9、吃得太饱
过量饮食会导致身体超重和肥胖,同时进食时身体机能会超负荷运转,进而引发其它伴发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还会导致脑梗。
预防脑梗死,要注意四个方面
1、多喝水,淡茶也可以,绿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能增强血管的柔韧性,加快血液流动速度,降低脑梗死的危险,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养护血管、控制血压、血脂的作用。
2、坚持每天锻炼,30分钟最佳,每周进行四、五次,也可预防脑梗
3、定期检查,实时监测,对于已经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应该实时监测自身代谢数值,医院做详细的检查,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和预防脑梗的发生。
4、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习惯、饮食习惯、情绪管理等诸多方面都要进行调整,健康科学的饮食,合理的作息,良好的心态是预防疾病的最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