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在线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
作者:王天保,宋立刚,马宁
单位:首都医科医院
本周我们汇报一例基底动脉次全闭塞球囊扩张的治疗过程,具体如下。病例详情
患者,女性,60岁,主因“头晕、左侧肢体乏力4个月”入院。4个月前突发头晕、视物旋转伴左侧肢体麻木乏力,左手持物不稳,站立不稳,症状持续10余分钟缓解,其后反复发作,医院门诊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未见图像)。给予内科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3个月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医院行CTA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图1)
图1
头颅MRI:桥脑,双侧小脑半球脑梗死(图2)。
图2
DSA:左椎动脉优势,左椎动脉开口迂曲,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段有双侧AICA发出,且右侧AICA-PICA共干(图3、4、5)。
图3
图4
图5
当地医师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穿支风险较大而行药物保守治疗。2个月前头晕加重,伴跌倒发作2次,在当地行头颅CT检查未见出血(图6)。
图6
在予以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双抗、阿托伐他汀降脂等治疗后仍有头晕发作,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脂代谢紊乱病史5年;陈旧性脑梗死病史5年,未遗留后遗症。
查体:左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实验室检查:入院后查血栓弹力图AA99.2%,ADP0%;甘油三脂:3.65mmol/L,LDL-C:2.14mmol/L。
入院后给予双抗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mg1/日+西洛他唑片mg2/日)、调脂稳斑(阿托他汀钙片20mg1/日)及降压等治疗。
术前讨论
1.患者有反复后循环缺血发作,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基底动脉为责任血管,有介入治疗指征。
2.治疗策略:患者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程度最严重处有双侧AICA发出,整体病变范围较长,穿支较多,拟单纯小球囊扩张成形术,再视情况是否置入自膨支架。术中拟采用边支保护技术保护左侧AICA。
3.相关风险:边支、穿支闭塞,动脉夹层,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等。
治疗过程简述
全麻下右股动脉入路,将6F导引导管放至左椎动脉V2段远端,术前造影示基底动脉次全闭塞(图7,8,9)。
图7
图8
图9
路径图下沿导引导管送入Transend微导丝(0.″,cm)通过病变段,至右大脑后动脉P1段,沿微导丝送入Gateway球囊(1.5mm×20mm)于病变处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图10)。
图10
其后造影提示基底动脉狭窄改善,前向血流TICI3级(图11,12,13)。
图11
图12
图13
观察10分钟,未见扩张处血管壁的弹性回缩,血流同前,遂结束治疗。
术后查体同前,术后立即复查头CT示延髓、桥脑片状高密度影,考虑局部对比剂滞留(图14)。
图14
术后4小时及第二天CT复查见脑干高密度减退(图15,16)。
图15
图16
术后头颅CTA:基底动脉显影较术前明显改善(图17)。
图17
术后头颅CTP:后循环供血区仍有低灌注(图18、19)。
图18
图19
讨论
本例基底动脉次全闭塞,仅采用小直径球囊单纯扩张,而未置入支架,主要与病变处斑块负荷重有关,选择稍大直径球囊再置入支架,狭窄程度改善会更明显,但穿支和边支闭塞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大。此外闭塞远端仅有较为粗大的右小脑上动脉,其近端于基底主干方向成角,不适合作为支架系统或推送导管的着陆区,这也是本例未选择放置支架的原因。我们会对远期预后进行随访。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区讨论关于本病例的看法~
大家都在看
┣天坛周记
急诊取栓后左椎动脉V4段残留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
┣天坛周记
基底动脉近段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
┣天坛周记|左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一例
┣天坛周记
左椎动脉V4段狭窄支架治疗一例
┣天坛周记
右椎动脉开口及基底动脉串联狭窄分期支架治疗一例
┣天坛周记
基底动脉狭窄合并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