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梗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小ldquo心眼rdquo,大问
TUhjnbcbe - 2021/9/5 16:10:00

70多岁的铁老先生,最近因为左侧肢体无力来到医院检查,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脑新发梗塞,遂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经过积极药物治疗,症状很快好转。但老先生不乐意了,他对主管医生说,我不抽烟,不喝酒,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平时也注意饮食和锻炼,怎么就会得上脑中风呢?

其实,他的这些疑问正是赵乾龙副主任医师一周来踌躇的地方。铁师傅虽然症状好转了,但脑梗塞的病因并没有完全明确,老先生没有明显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磁共振和彩超没有发现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证据,动态心电图也排除了心房颤动导致的脑栓塞,那脑内梗塞灶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科室内部反复讨论,考虑栓塞可能性大,郑大二附院的刘雷教授会诊病人后同意了脑栓塞的诊断,建议患者再做个心脏彩超检查。

“我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会突然‘中风’?平时不闷不喘,一口气上三楼,又为什么要去查心脏?况且几天前刚刚才查过心脏彩超,怎么又要检查”,不等主管医生把话说完,老先生一系列的疑问接踵而来……主管医生耐心地跟病人解释:当前查的叫右心声学造影,是用来筛查卵圆孔未闭的,借助这个方法可以明确脑梗塞的原因。

虽然有点疑惑,但老先生还是遵医嘱去做了右心声学造影,结果发现:右向左的大量分流!!提示卵圆孔未闭!!

赵乾龙副主任医师告诉铁师傅,像他这样平时没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突发脑梗塞,很可能是这种先天性心脏病惹得祸。

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PFO)通俗地形容就是心脏的左右心房之间有个“洞”。卵圆孔是分隔左、右心房的房间隔在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随着胎儿的出生,左心房压力升高,房间隔的继发隔和原发隔开始相互黏连、融合,最终形成永久性房间隔,卵圆孔也因此发生功能性闭合,这个通道也就自然被补上了。大多数人在出生1年后就可完成卵圆孔闭合。

但是,有些人的卵圆孔却迟迟未能完全闭合。如果年龄大于3岁,卵圆孔仍然不闭合,则称之为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有什么危害?

卵圆孔未闭意味着左右心室之间存在一条异常血流通道,正常情况下这个生理性的小裂孔是自然关闭的,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咳嗽、用力屏气时,右心房的压力突然增高,就可能导致通道开放,血栓就会随之“乱跑”,当栓子从右心房沿着血流进入左心房,随后来到左心室,再流向脑部,阻塞脑部血管,最终导致脑中风发生。

实际上,卵圆孔未闭并不少见,其发生率可达到25%,也即是说,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存在卵圆孔未闭。只不过,大部分情况下这个“裂孔”十分微小,尚未引起相关症状,未经特意检查并不会被察觉,所以人们对其认识不足。

临床研究表明,10%至40%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可发生缺血性卒中,即使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3%至10%患者发生脑栓塞;55岁以下脑卒中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存在有卵圆孔未闭。

如我们所熟知的以色列总理沙龙,就是因为就是因为卵圆孔未闭,导致的脑梗塞。

卵圆孔未闭如何检查?


  卵圆孔未闭多无症状,心电图、胸部X线片均正常,即使是常规的心超检查,也不一定能查出。对于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反复找不到原因的头痛;在运动、屏气状态下发生过晕厥等情况,都需要考虑到卵圆孔未闭的可能性,及时去就诊。

经胸心脏超声存在一定的干扰,检出率较低,经食道超生心动图目前是诊断该病诊断的金标准。另外,右心声学造影可发现右向左的分流,特异性高达97%,对该病诊断和分级评判有重要意义。如果临床中怀疑卵圆孔未闭,可进一步做右心声学造影或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检查(发泡实验),明确诊断。

那么,这个心脏上的“洞”该怎么“补”呢?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经皮导管封堵术。通过穿刺大腿根部的股静脉,将导管送入,沿着下腔静脉、右心房、卵圆孔到达左心房,放入一个小小的伞状封堵器,这样就可以把洞补好了。这种介入治疗的方法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患者恢复也快。

经过耐心的讲解,老先生终于理解了卵圆孔未闭相关性脑卒中。他感慨地说,“没想到,脑袋里的病,原因竟然是隐藏在心脏里的一个小小的洞”!经过一段期间的治疗和康复,铁师傅决定行手术治疗。郑大二附院刘雷教授和赵乾龙副主任医师一起为患者做了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消除了再次发生脑栓塞的隐患。

在导管室医护人员的协助下,25分钟就完成了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安返病房,目前恢复良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ldquo心眼rdquo,大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