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40医院做脑部CT或磁共振(MRI),很多人的报告上都会写着“腔隙性脑梗”或者“腔隙灶”,有的人认为腔隙灶我所谓,有的人吓得要死,是不是已经得了脑中风,那么什么事腔隙灶,对人又有哪些影响,究竟要不要命呢?
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腔隙性脑梗塞的,“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据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为直径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发性,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只是因为发生闭塞的血管较小,如穿支动脉,限于其较小的供血区,病灶较小,所以一般危害较小。”
其实,不光是高血压可以引起腔隙性脑梗,真正引起脑梗的是到大脑穿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血管闭塞,因此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等均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脑梗,如果梗塞发生在大血管,就可以引起典型的脑中风症状,如果梗塞发生在小血管,可能并没有症状,或者只是头痛头晕,并没有太严重的症状,而容易被忽视。
因此,只要检查出腔隙性脑梗灶,不管有无症状,都要检查血脂、血压血糖、血尿酸等指标,同时要做一个颈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彩超,看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基于此,对这种情况这些检查可能是必要的。
1.血压(必要时检查24h血压);
2.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3.空腹和餐后血糖,必要时检查糖耐量试验;
4.血尿酸、血肌酐、血同型半胱氨酸;
5.尿常规特别是尿微量白蛋白;
6.颈动脉B超检查颈动脉斑块。
也就是说,腔隙性脑梗塞灶虽说没有典型的脑梗厉害,但是它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如果很好的预防,能将坏事变好事,及时预防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果是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可能形成真正的心脑血管疾病,到时后悔莫及。
健康干预前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