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秋天我还在北京,在北二环的小胡同里开了一场分享会,当时身上的标签是—“独闯南美2万里的小女侠。”在过去的六年时间里,总是无法控制被另外的生活形态吸引,不停地旅行,不停地更新目的地,不停地在做新的尝试。
走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看过安第斯的雪山和冰川,打量过深埋海底的二战沉船,骑在骆驼上感受过清晨静谧的撒哈拉,自然风光看多了我对此越发随性,反倒是和当地人之间的连结,和当地文化的碰撞才是旅行中更让我期待的一部分。而学习当地语言,把当地的一些生活和饮食习惯融入自己的日常才是我旅游的目的。
前几年在危地马拉学西语的时候为了浸泡式的语言环境,选择了住在一对老夫妇的家里。西班牙语在危地马拉虽然是官方语言,但作为玛雅文化的发源地,很多当地人的第一语言其实是玛雅语言。危地马拉人极重家庭,每周末都会有大一家人从周边的镇上赶来我住的家里聚餐,他们的聊天里就混杂的非常多的Mam(玛雅语的一个分支)词汇,长辈间的很多对话甚至直接用Mam进行。作为临时成员为了融入家庭,每次都抓住机会学一些Mam的句子。
两个月下来Mam语水平几乎和西语齐头并进,离开的时候已经可以跟街上的小摊主闲聊,后来去危地马拉的山区咖啡园旅行,在西班牙语还没完全普及的小村落,这些日常Mam的可是帮了大忙。有了在危地马拉的经历,每次去非英语国家旅行前,都会简单的学一些当地语言。
虽然去过很多地方,但在我的旅行清单中一直安静着躺着一个地方——印度。本科的时候每天做梦背包环游世界,看了很多游记,印象最深的一本叫《莲花之上》,从书里看到了一个更加深入印度的视角:“破败又现代,混乱却迷人”。这本书算是在我心里被埋下的第一颗小嫩芽。
提到印度,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魔性的肚皮舞、和满满咖喱味的宝莱坞,加上背景是各种宗教建筑和挤满人开挂般的火车。后来在旅行中认识了很多背包客,印度几乎被一致认为是全球难度系数最高的目的地。
但其实印度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文化都相当丰富,北部有瓦拉纳西、泰姬陵和四色城构成的经典人文路线。西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脚下雪山的克什米尔;有世外桃源般的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东北有雾气缭绕的大吉岭和茶园,还有南部果阿的嬉皮海滩。
△说到果阿(GOA),可能90%的亚洲人,甚至是经常满世界去旅行的亚洲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果阿位于印度西南边,大概可以说相当于中国的海南岛,那里不仅是欧洲人的度假圣地也是印度人的度假圣地,印度最小却最富裕的邦。
印度国土广袤,航空网络不算发达,班次也并不多,可本土称得上精华的资源又散落在全国的各个角落。
既想去果阿好好潜水,又想去瓦拉纳西干一杯恒河水;还想去印巴边境看降旗....最终翻遍攻略百般取舍和纠结,敲定了一条北部的16天休闲游路线,并且为了压缩旅途时间,不惜成本地选择了全程直飞。
加尔各答瓦拉纳西阿格拉(泰姬陵)乌代布尔阿姆利则斯利那加德里
解决掉了行程,语言沟通又是我将要面对的问题。虽说印度的英语普及率高达12%,但一来对自己咖喱英语的听力没有信心,二来也是相信尝试用他们的语言沟通,是最容易拉近与当地人距离和被接纳的方式。行程前找一名印度地区的母语者,是最快了解并简单学习语言的方法,母语者往往能提供更本土化的沟通方式与最直接的文化交流,很多情况下还会给你提供一些本国旅行的建议。
italki最大的好处就是,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全世界的各种老师,最终我选择了一位会英语的印度辅导老师。并且每天下了班我就能马上开始我的语言学习,无论在家还是在楼下的咖啡馆。
在课程里,老师教会了我一些印度语的基本日常用语,耐心地纠正我的发音问题,甚至课下还给根据我的情况,汇总编辑了各种应急印度语言。并且很热心的给我讲了一些旅游建议和安全上的注意事项,比如避开机场的出租车,下载印度当地常用的App,带足个人用品等等。
她还从一个接受西方教育的年轻人视角,和我交流了她对印度很多问题的看法,给出了对印度非常中肯的评价,即使被英国统治了几百年,但印度人仍然没有完全被西方文化侵蚀,保持着浓厚的当地风俗习惯。经过几节课的学习与交流,了解了很多印度基本用语与当地风俗习惯,也逐渐使我打消了对印度安全问题的顾虑,对这片土地也多了几分好奇和期待。
旅行曾经是我生活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一度以为自己会不断在都市的繁忙和海岛雪山的悠然生活间切换,不会轻易停下来。直到25岁完成环游世界的时候却发现,旅行于我的意义早已不似最初,它是我跳出生活圈,汲取新鲜能量的来源;也是我时刻提醒自己对不同文化和背景包容,对世界保持好奇的驱动力。